她是華語影壇的異類。
自帶“文藝氣質”“女性主義”的標籤;
冬菇頭、黑框眼鏡、塗鴉的帆布鞋,70歲還有著少女化的外形;
一生不婚,也不買房,和老母親蝸居廉價公寓,舉止間像個羞澀的老女孩。
走在路上是不會有人想到,她會是那個五奪金像獎,三奪金馬獎,堪稱香港歷史上最牛的電影女導演許鞍華。
而最近電影院熱映的影片《明月幾時有》就是她的情懷之作,獻禮香港回歸20周年。
喜歡這部電影的人,認為小人物不動聲色的抗日就該平民化,不需要故意煽情和英雄主義;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人說太文藝腔,敘事散文化,看得人發悶。
但不得不說,這很許鞍華。再波瀾壯闊的史詩,在她的鏡頭下也是“向下”的,人物聚焦市井小民,很重的煙火氣,真實嘈雜卻是生活本身。
大概這種風格多是究根結底於許鞍華的經歷,她的人生就等約於一場詩化的電影,低調、內斂、生活化。
1
當導演比談戀愛霸氣
1947年,許鞍華出生遼寧鞍山,也許,所謂“鞍華”寓意不言自明。她5歲就隨家人遷往香港島北角,一個移民聚居的地方。父親是名國民黨文書,母親是日本人。
因家庭文化熏陶的緣故,許鞍華自小愛看書,讀書成績很厲害,常常考不到第一就會哭。以至於她長成了大姑娘,也是滿滿一身書卷氣,十分清秀。
1972年她獲得文學碩士後,因為喜歡上了電影,就去了英國倫敦國際電影學院進修,也算是根正苗紅。三年學成後返港,巧合下做了著名導演胡金銓的英文助理。
三年後她開始獨立拍攝電視劇《獅子山下》,這部劇斷斷續續拍了近30年,主演導演換過無數,但不變的就是連配角都會成為日後的大咖。
當楊穎還不是baby的時候
那時候她發現電影圈幾乎清一色的男導演,而且當時圈子裡還流傳著一個大家默認的共識:“能做導演的女人能和男人一樣彪悍”。
年輕的許鞍華總是一股闖勁兒,不像其他小兒女一樣忙著談戀愛、傷春悲秋,而是覺得自己若能成為知名女導演,是件挺厲害的事,所以拍電影是她的野心。
1979年,許鞍華才真正意義上拍了第一部極具個人風格的電影《瘋劫》。
這部故事片是以真實案件改變的兇殺案,反過去電影的僵化拍攝手法與敘事,從血淋淋的愛情悲劇中灌入人性思考,受到業內關注。
此片還被譽為香港新浪潮電影代表作之一,並榮獲第十七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。可以說,她一戰成名,一時風頭無二。
接下來《胡越的故事》《投奔怒海》都是圍繞越南難民問題的題材電影,好評如潮。而《投奔怒海》更是刷新文藝片的票房紀錄,奠定了她在香港電影界的地位,成為電影新浪潮的寵兒。
更有資深影評人曾說:“1984年,許鞍華如日中天,比今日的王家衛更紅。”
但這些,都不是大家最熟悉的作品,卻是她早期藝術創作的異彩。
2
小人物情結,女性關懷
許鞍華最擅長以女性視角,刻畫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悲歡,把平淡生活拍成深沉電影,極具人文情懷和女性關懷,這大抵和她的成長環境有關。
她5歲來到香港北角,移民聚集,四面八方湧來,嘈雜繁華的像個“小上海”,她難免要和小人物打交道。而且在這裡,生活了一群苦命的女人,其中就包括她的母親。
她一直覺得母親有點怪,粵語講不好,又不認中國字,溝通的差異造就了雙方感情的疏離。直到16歲,她才知道母親是日本人的身世,開始理解並同情母親,兩人關係開始回溫。
於是1990年,她的《客途秋恨》就是以母親為原型的自傳。日本女子葵子隻身嫁往東北,與親人疏散,懷鄉心切,流離無根。電源公映的時候她還特意把母親送出國,害怕她觸景生情。但她的母親還是看完了整個影片,老淚縱橫。
因為這部片子比較私人化,並沒有引起很大的反響,還是處於許鞍華1984年到1994年的事業低迷期。
王晶甚至說:“誰要看一個胖女人和她媽的故事。”(後面兩人也達成了和解,成了合作夥伴。)
但從1994年開始,她就像是開了掛,不僅恢復了水準,還部部拿獎拿到手軟,將李麗珍、斯琴高娃、鮑起靜等女演員送上金像獎影后寶座。
從《女人四十》到《千言萬語》,從《姨媽的後現代生活》到《天水圍的日與夜》,無不關注女性命運,講述平凡小人物生活中細碎的點滴,或溫情、或悲憫、或有趣,或寬容,世俗質樸卻意蘊深厚,讓人在生活中找到生存的力量。
許鞍華就說過:“為觀影人開一扇窗,當他們坐下來,是想要在電影里重新發現自己,找回人生意義。"
《女人四十》劇照
《天水圍的日與夜》劇照
不得不說,許鞍華是一名有人文內核的嚴肅導演,而她離我們最近的作品大概就屬《桃姐》與《黃金時代》了,平靜樸實中讓人泣不成聲。
《桃姐》劇照
《黃金時代》劇照
《桃姐》讓華仔葉德嫻榮登影帝影后,《黃金時代》成就了湯唯,而六十多的許鞍華也再次登上事業巔峰。
別看王冠加身,但其實文藝電影的市場並不好,許鞍華經常窮的沒有足夠多的錢拍戲。儘管如此,她還是努力拍戲,會為了一個敬老院的鏡頭,在敬老院長呆一段時間。
華仔至今還記得許鞍華找到自己,說的那句讓他蠻痛的話:“沒人願意給我投資,你能不能幫幫我?”
結果是必然的,華仔沒有一絲猶豫。她對電影一輩子兢兢業業、苦心孤詣的態度讓人無法拒絕,只會肅然起敬。
知道她窮,周迅、黃秋生、湯唯等合作過的演員,都會自降片酬甚至零片酬加盟。
這就是一個好導演的力量。
3
自嘲太丑,嫁不出去
今年,許鞍華剛好70歲。她一生未婚,感情經歷也貧瘠的可憐。
但她在《女人四十》中卻把一個中年婦女的角色詮釋的那麼好,也真是讓人難以置信。
很多人都問她:“為什麼不結婚?”她總是自我打趣:“自己長的太丑了,嫁不出去!”
但區長私以為這和她的家庭有關,因為是中日混血,與家族成員關係疏離,甚至與母親也是在歲月中慢慢和解,所以她也許很不擅長與他人建立關係。
當然,她的母親也會像其他普通母親一樣逼過婚,但最終還是放棄了,有一天突然只對她說了一句:“你不適合結婚”,沒有下文與緣由。
其實許鞍華30歲的時候有過結婚的想法,可是後來發現自己是一個喜靜的人,害怕孩子亂糟糟;不習慣照顧別人,也不習慣被人照顧;而且她的生活90%的時間都在工作,沒有時間做其他的事情。
就這樣拖著拖著就到了現在,說不遺憾也是假的。
她身邊很多朋友都做了祖母,她也會羨慕,會跟他們說:“好慘啊,我老了該怎麼辦?”
雖有可惜,但事實上她並不後悔這樣的選擇。有時候想想,年紀越大越自由,而且自己有了更多的支配時間,沒有什麼能取代和耽誤她拍電影的熱忱。
電影行業不樂觀,她也曾滿腹牢騷,覺得拍電影越來越艱難,還是當老師的酬勞較好。但結果呢?還不是一切從舊。
作家黃碧雲這樣寫過她:“她的電影就是她的生活,她的人,她的光彩與粗糙,缺陷與完整……整體看,就可以看到她的求索。”
許鞍華也算是個痴人。
4
“我沒什麼好寫的”
許鞍華這輩子最愛兩件事:抽煙和拍電影。
她經常像個男人一樣大口大口的抽煙,煙霧繚繞中顯得有些落寞。葉德嫻曾勸她戒煙,她當然不幹,卻可愛的笑著說:“我不敢在你面前吸煙。”
其實吸煙只是她思考與排解情緒的一種方式,她也習慣了過著恬淡無欲的生活,到這個年紀無非就是三件事:看書、拍戲、陪老母親。
至今她還和母親住在廉價公寓,沒車沒房,出門坐地鐵,進超市自帶塑料袋。沒錢的時候,會去寫廣告腳本或帶課賺外快。
很多人都說她窮得買不起房,就連在《鏗鏘三人行》里竇文濤也忍不住問她:“許導,聽說香港您還沒有自己的房子,為什麼?”
她聽到後很驚訝:“為什麼一定要買房,租房子也一樣,反正都是住,而且買了也不能擁有它啊?!而且我習慣了底層生活,所以也沒找到買房的理由。”
她就是這樣性格耿直簡單的人,拍過無數電影,遇到記者依然會害羞的像個少女:“我很普通,沒什麼好寫的。”
但她也是服老的,天下萬物都有定時。總說只有在拍戲的時候,才覺得自己是有用的。人家問的問題,會很和善的伸過脖子去聽,笑起來就像個小孩,歲月流逝也沒帶走她的純粹。
長期拍片的務實和深入底層生活的觀察,早已將她的心打磨的更為樸素平和。她認為生活就像拍電影一樣,貴在質樸與真實,不求物質浮華。
用她的話說:“最悲傷的生活不過如此,最幸福的生活不過如此。我的人生波瀾壯闊。”
從行四十年,那是許鞍華的黃金時代。
她用細膩樸實的鏡頭給我們帶來向下而生的力量,正如她所說:”即使沒有別人給你理由,生命依然值得堅持。”而她也被譽為香港電影界的“良心秤砣”。
不忘初心,方得始終。
現在認真做事的人越來越少,而且幾十年如一日重複著一件事更難,所謂“導演”二字,許鞍華算是做到了極致。
來源:娛樂深扒哥
from 中國禁聞網 » 娛樂新聞 http://ift.tt/2twXSFV
via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